公司动态分类
PP电子苏州河工业遗产如何成为共享的城市景观

  PP电子从“仓栈、工厂林立”的繁荣兴盛到停产、搬迁,再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上海苏州河畔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向未来,如何将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更有机地结合?滨水工业遗产如何成为“共享的城市景观”?

  6月3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长宁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苏州河工业遗产:作为共享的城市景观——《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图书活动”在长宁区图书馆天山馆举办。

  《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一书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朱怡晨在系统梳理苏州河两岸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共享”是21世纪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滨水工业遗产可通过全民共享、让渡共享、群共享等多种模式来提升整体公共价值。

  工业最初都选址交通便利的地方,在上海,苏州河两岸曾经工厂密布。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些厂区被囊括进城市中心地带,其改造成了当前城市更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外环内苏州沿岸目前有63座工业遗产。如何利用、保护它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李振宇在开场致辞时提到“城中厂”改造的几个阶段。起初是“拆”,把厂房拆掉,改建成高楼大厦;到改造的2.0阶段,就是将厂房变成创意园区,聚集大量艺术家和画廊的M50创意园就是苏州河沿岸工厂升级的典范。

  “到3.0阶段、4.0阶段该怎么办?上海的发展离不开近代工业文明,当前‘城中厂’的更新改造需要全社会新的智慧、新的方法、新的视角,以适应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 李振宇说。

  《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试图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朱怡晨观察到,工业遗存尺度都比一般建筑和街区要大,尺度以百米为单位计算。在这样的尺度之下,工业遗存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注重其“渗透性”。她提出PP电子,在苏州河边,工业遗存改造之后也不该完全封闭,将其打造为普通人有机会穿过的空间,才能让工业遗存成为整个社区和城市的活动空间。

  如今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已经形成了共识PP电子,我们面对的问题变成了“如何去保护”。就苏州河沿岸滨水工业遗产,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保护案例,从中引发了新的思考。

  例如绿之丘,前身曾是上海烟草仓库,体量庞大,不仅在空间上占据了宽60米、长约250米的地带,还在视觉上横向阻隔了城市与滨江的联系。其改造的策略就是层层退让,提供更多渗透性,让人们更进一步走进这座建筑。

  八万吨筒仓是2017年城市空间艺术节主战场,改造成艺术空间之后,呈现出非常漂亮的历史与当代的结合,但是日常情况下在没有展览的时候,基本是不可访问的状态。

  上海艺仓美术馆是一个煤仓改造的建筑。哪怕在没有展览的时候,仍然可以通过外面的连廊看到里面建筑的呈现,甚至可以看到里面残留的煤仓结构。廊桥之下开了很多咖啡厅、小花店。朱怡晨认为,这样的改造可以真正做到具有当代和历史对比,同时可以渗透到城市之内,“城市有分时存在,还有多元和日常的存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其高达165米的烟囱在世博会期间是一个大型“温度计”,如今这个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特别的展览空间。如今建筑师张永和对这个空间做了“微改造”,把曾经的围墙拆除,植入了一些相对易懂的艺术家作品,以及咖啡店、小型展演空间,在相对“高冷”的博物馆空间内打造了一个亲民场所。

  朱怡晨认为,这些案例都提供了滨水工业遗产提升的方向。“今天站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角度讨论滨水工业遗产的时候,可能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建筑单体修缮的问题,而是这个遗产如何使城市滨水空间整体公共价值得到提升。”在她看来,如何从专属到共享,如何从经济岸线到景观岸线,如何从一个封闭空间到人人可达的空间,是眼下滨水工业遗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遗产改造的动力是什么?朱怡晨认为,工业遗产的身份很重要,但工业遗产这个身份本身,不足以支撑其对城市开放或者城市公共价值起到提升的作用。真正让苏州河成为“一江一河”中足以与黄浦江匹配的核心地段,还是因为城市滨水景观所带来的空间价值。

  “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巴尔的摩内港更新之后,大家突然意识到港口景观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全球各地都开始有滨水城市、滨水景观、城市客厅的出现,这是全球话语之下带来的水岸复兴。”在朱怡晨看来,上海提出的“一江一河”也是向着“水岸复兴”靠拢,“要成为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就应该有全球卓越的滨水空间。在这个动力之下,苏州河终于迎来了它的贯通。”

  如今苏州河已经迎来42公里岸线贯通,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到了这个阶段,滨水工业遗产面向城市的开放共享,已经成为一个不能逃避的话题。”

  朱怡晨谈到,滨水工业遗产应该是共享的城市景观,而评价共享性包括五个核心维度——历时性、渗透性、分时性、多元性和日常性。通过更加系统的空间更新设计,将共享城市景观作为苏州河更新的目标,实现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平衡,使苏州河畔真正成为人人可达、时时开放、全天候为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共享水岸”,是眼下苏州河工业遗产改造或更新应该关注的话题。

  据悉PP电子,《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是同济大学出版社“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的第5本,该书系以上海研究的历史经典为范,聚焦今日上海,无论是工人新村、商街、创意园区,还是娱乐空间、滨江岸线、里弄世界等,都力求以历史(纪事)为经,以场所(社会空间)为纬,以历史意识和空间敏感,书写当代上海的春秋。此前已出版《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上海:从市镇到通商口岸(1074-1858)》。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是同济大学出版社与长宁区图书馆共同策划的“上海漫步:历史与更新”系列阅读活动的第二场。该系列活动旨在搭建一个学界、行业与广大市民的交流平台,让大家有机会从不同侧面理解上海城市历史与文化PP电子、城市发展与变迁过程以及当下的城市热点话题,从而带来更丰富、更广阔PP电子、更多元的城市阅读视角。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