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分类
PP电子红树林能否变成“金树林”?温州市持续发力促“蓝碳”项目落地

  PP电子2022下半年以来,温州市陆续出台《温州市科技兴海暨蓝碳创新行动方案》《温州市低(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促进“蓝碳”项目落地,洞头区探索海洋碳汇技术研发,乐清市持续推进“蓝色海湾”项目,苍南县紧锣密鼓地制定碳汇交易项目……不久的将来,以红树林为主导的“蓝碳经济”将为温州市带来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具有固碳、防风消浪、净化水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是国际公认的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之一,PP电子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州并非红树林生长的天然北界,但在我国红树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自1957年乐清西门岛引种红树林以来,温州的红树林种植历史已超过60年。在潮水退进中,乐清西门岛沿岸的红树林挺立于学界公认的中国红树林北界。

  当前,温州造林保存率超过80%,温州市共划定涉及红树林的生态保护红线公顷,约占全省红树林面积75%。全市造林树种以真红树植物秋茄为主,集中分布在瓯江河口、鳌江河口、乐清湾和沿浦湾。如今,温州共有3处红树林保护地,分别为乐清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PP电子龙湾树排沙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龙港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

  根据技术人员对苍南沿浦湾红树林观测3年发现:红树林种植海域海洋生物增加到358种,其中浮游植物147种,浮游动物125种,PP电子底栖生物87种。30余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经此补给迁徙,红树林湿地成为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接下来,全市将继续构建符合温州实际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评估模型,建立北缘人工红树林碳汇评估标准体系;以省域空间治理2.0平台“天空地——蓝碳数智”子场景为切口,在乐清湾构建红树林天空地立体动态监测一张网,通过立体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感知手段,形成红树林碳汇一本账、PP电子一张图。PP电子

  以洞头区为例,当地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温州红树林蓝碳研究基地共建合作协议,系统监测洞头霓屿红树林湿地碳汇功能开展;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开展洞头区海洋生态系统蓝碳试点项目,完成全区滩涂、红树林、大型藻类碳汇本底调查;与温州职业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完成《温州市洞头区贝藻养殖现状及固碳能力评估》,深入分析市场波动对洞头贝藻类养殖面积的影响等。

  “洞头一期400亩幼年红树林群目前每年固碳约56吨,在有效管理前提下,预计10年后年固碳量将达70吨。”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吴嘉平在洞头近岸滩涂进行本地调查时表示,按照目前的趋势,在充分挖掘蓝碳潜力和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洞头有望在国内率先成为碳中和(碳零排放)乃至碳汇(碳存储)县区。

  当前温州市各地红树林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气候条件、病虫害、海洋污染等保护问题。因此,抗寒良种培育、优化本地红树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增强红树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在温州湿地立法中加入红树林保护专章等势在必行。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会 版权所有